跳至主要内容

窗外的真实之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 达芬奇


1885 年 9 月,纽约。

绵绵细雨已经下了整整一个月,从空中望去,笼罩在雨雾中的曼哈顿岛就像蛰伏在海面上的巨兽,依斯特河上行驶着川流不息的货船,高耸的移民局阁楼上的大钟此刻敲响了下午三点整的钟声。

年轻的尼古拉・特斯拉先生戴着黑色圆顶硬礼帽,身穿前摆斜切的燕尾服,看上去就像一位布道的牧师。他走在珍珠街拥挤的街道上,头顶上方的电线像蛛网一样,把阴晦的天空切割得像花格子桌布。这条街道的街尾矗立着一座新修的发电站,为整条繁华的华尔街供电。每个星期四下午,特斯拉先生的雇主都会在这里办公。一般都是审批那些越来越多的用电申请,当然,首先要剔除穷人和汽船的请求,拒绝前者的理由不言而喻,而拒绝后者则是出于对火灾的考虑。

走进紧挨发电站的办公楼大厅,一名衣着时髦的女郎接待了他,道明来意后,特斯拉跟在女郎身后向最里面的房间走去。他把帽子牢牢抓在自己手上,手心沁出汗水,同时感觉口干舌燥。虽然每个月都会在工厂与老板打上几次交道,但在这栋森严的大楼里却是第一次,这让他感到紧张不安。

“特斯拉先生到了。” 摩登女郎推开门,向屋里的人通报说。

“让他进来。” 屋内的人用不满的语气回答。

女郎把头往里一摆,便转身往回走去。

特斯拉整理下领结,咽了一口口水,走了进去。整间办公室装修得简单朴素,和老板一贯的风格保持一致,空间比想象中要小许多,差不多是标准公寓的卧室大小:一张硕大的办公桌就占了一半空间,桌子背后是排巨型书架,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摆放着一盏明亮的白炽灯。此时虽然没有阳光但光线充足,看来 “这盏灯会一直亮到世界末日” 的传闻是真的。实际上,这是世界上第一盏点亮时间超过一百个小时的白炽灯,灯丝为炭化竹丝,由此刻正坐在书桌后不停工作的 T.A. 爱迪生先生发明。特斯拉局促地站在门口,等着对方忙完手里的活计先开口。

爱迪生先生头发已经花白,身上穿着一件由太太亲手裁剪并缝制的方格花布罩衫,纽扣一直扣到下巴。他直起腰打量着站在门口的年轻人,“特斯拉先生,我猜你放下手里的工作跑到这里来,肯定是有什么好消息要带给我?” 说完又低下头。

“先生,是关于‘巨汉’的,按照半年前你提出的要求,到昨天凌晨为止 —— 是的,我想我已经做到了。” 特斯拉小心地回答道。

“这听起来确实不算个坏消息。” 书桌后的人嘟哝着,说完又埋下头。

特斯拉又等了好一会儿,直到确认他的老板不会再开口时,轻轻咳嗽了一声。

爱迪生抬起头,看了眼站在门口的人,把钢笔帽合上,水平地放在面前那一摞纸的正中,“还有什么能为你效劳吗?”

“不,” 特斯拉听出对方戏谑的口气后更加紧张了,“先生,没有。”

爱迪生掏出怀表,打开瞟了一眼,“那我想现在这个时候,你可能更有兴趣检修一下其他设备 —— 比如说棉纱厂那台电机?”

“是,先生,马上就去。” 说完,特斯拉向门口退去。

爱迪生目送他手下最年轻的工程师消失在门外,这才露出资本家的微笑。仅用了一年,这个年轻人就突破了直流发电机的发电瓶颈,让发电量超过了三万千瓦时,平均一瓦可以带来 0.12 美元的收入,现在仅华尔街就已经点亮了 1500 盏 16 瓦的灯泡,还有更多的用电申请如雪花般涌来,如果以这种速度在全国蔓延 —— 让该死的蜡烛和煤油灯见鬼去吧!

“先生,” 橡木做的厚重木门一下被推开,特斯拉先生突然返了回来,“还有一件事。”

爱迪生的笑容凝固在脸上,表情一变,冷冷地说:“如果你是要借此来要求加薪,我的回答是 —— 想都别想。你要记住,当初你穷困潦倒地从巴黎跑到这里,是谁好心给了你这份工作。”

“啊,不,先生,不是薪水,我对现在这份工作的待遇很满意,我想说的是这个。” 他从上衣内袋里掏出一张叠得很整齐的纸,捏在手中,在得到允许后快步走了过去,放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

爱迪生缓缓打开,匆匆扫了一眼,面色渐渐凝重,接着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双眼眯成了缝,“我不明白,这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设备吗?你想用这张皱巴巴的纸片说明什么?”

“不,先生,” 特斯拉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请别这么说,我完全没有冒犯您的意思,这只是我提出的一点点建议,您的直流发电有 ——” 他偷偷瞟了眼老板,小心地把后边的话说完,“它可能有点…… 有点…… 局限性。”

“是的,局限性,” 爱迪生把玩着手里的纸片,“让我告诉你局限性是什么,那就是我手里缺少更多优秀的工程师。所谓的优秀工程师,他们只会去完成我交给他们的任务,而不是随时提出一个幼稚的想法,还来指责一项成熟的技术会有什么可笑的局限性。”

“先生 ——” 特斯拉小声说着,“请原谅我的冒昧,我这就去工作。” 说完,他转身拉开木门,逃也似地向外冲去。

“等等。” 爱迪生站了起来,他个子不高,却几步就迈到了门前,把拉开的门又重新关上,举起手里的纸片,凝视着他的下属说,“你把这个叫什么?”

“交 —— 交流 —— 电,先生。” 特斯拉比他的老板高了近半个头,却不敢直视他的双眼,只是结巴地说出自己的构思,“当闭合的线圈在磁场中匀速切割磁力线时,周期性的旋转会产生稳定的电压,这样一来,产生的电压会比直流电大上许多……”

“很好,这样我们的灯丝会在一瞬间就被烧断,” 爱迪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电压越高,电阻会在很短的时间熔断,这就像把五个胖子硬塞进儿童用来洗澡的木盆里一样。

“或许能找到一种办法让电压再降下来……” 特斯拉用轻得像蚊子一样的声音回答道。

“这是我听过的最荒诞离奇的想法了,如果用大象做灯丝,或许我们会得到一只能照亮整个纽约的大灯泡!特斯拉先生,我敢用五万美元打赌,你做出来的这种发电机就像让墨西哥人穿皮衣一样可笑,它根本不会有任何用途,哪怕它只有一丁点儿用,我也会亲自为你开张支票。现在,离开我的办公室,干你该干的事。” 爱迪生转身向书桌走去。

特斯拉先生涨红了脸,捡起被丢在地上的纸片,飞快地闪出门外。

等听不到走廊上有任何响动了,爱迪生走到窗前,向外望去:特斯拉先生仍把礼帽握在手里,一头扎进雨中,差点撞倒一位路过的小姐。

“真是一位‘伟人’。” 爱迪生自言自语道。


“砰砰砰 ——” 有人拼命地擂着大门,特斯拉不得不放下手里的酒杯去应门,刚打开一条缝,门就被猛地推开,特斯拉向后趔趄几步,看清来人后,他咳嗽一声退到桌边。

“我简直要被眼前的景象吓死了,往常这个时候你都是困在实验室里,就像那里才是你的家一样,事实上那儿的确是 —— 噢,天啊,你竟然开了瓶酒?” 来人把黑色呢子外套甩了两下丢到衣帽架上,又把帽子随手一扔,吹着笔直的小胡子走到桌前,抄起酒瓶给自己倒了大半杯,先灌了一口才接着说下去,“你先别说,让我猜猜看 —— 嗯,有人打着你的幌子从银行骗了一笔钱?然后用这笔钱去了俄亥俄挖到了金矿,现在他回来了,要把钱百倍还给你,你在愁怎么花出去?噢,亲爱的朋友,我想你是问对人了,在花钱这方面我绝对是个天才。” 说完,他不无得意地又往嘴里倒了一大口酒。

“克莱门,你知道吗?我今天倒霉透了,本来指望着能获得个明确的肯定,没想到最终却被他轰了出来,难道交流电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特斯拉垂头丧气地说。

“爱迪生他奚落了你?就因为你的发明比他的好?” 马克・吐温不可置信地问。

“它们没有可比性,直流电是直流电,交流电是交流电,如果非要比的话,它们各有好坏,直流胜在便捷,电从发电站里出来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但距离不能过远,所以就必须修建一座又一座电站。” 特斯拉叹了口气。

“你是说损耗?” 马克・吐温漫不经心地问。

特斯拉惊讶地望着自己的这位朋友,他的年纪比自己大上一些,但发表的作品已经家喻户晓,“是的,天哪,你知道电阻会在传播过程中损耗电能?”

“作家什么都要懂点儿,当然精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马克・吐温晃着手里的玻璃杯继续说道,“和我说说交流电吧,特斯拉,让我听听你伟大的发明。”

“不,这不是我的发明,早在 30 年代,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只是做出了一台样机。” 特斯拉纠正道。

“样机?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带给他看?” 马克・吐温追问着说。

“它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只要想象中能实现的,就能在现实里做出来。” 特斯拉自信地说道。

“这一点我从未怀疑。” 马克・吐温笑着说。

特斯拉没听出对方的揶揄,继续说道:“事实上,关于如何降低交流电发电电压过高的问题,现在也巧妙地解决了,从那幢大楼走出来后我就想到了,到目前为止,是的,应该已经很完善了,克莱门。”

“噢 ——” 作家用手指抹平沾在胡子上的酒珠说,“越来越有意思了,我可不可以简单理解成,你解决了交流电商业化的最后一个难题?交流电比直流电发电量高,更容易传输,几乎没有损耗,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除了你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这码事。”

特斯拉有点醉醺醺地说:“还要除了爱迪生先生,我想,是的,你是最先知道的,不过他毫不在意。”

马克・吐温突然站了起来,“噢,我要离开了,特斯拉,你最好先上床,明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边说边抓起挂钩上的衣帽,一头扎进漆黑的走廊。特斯拉看着老友仓促离开,把自己陷入沙发深处,喝光了瓶中的酒,有生以来第一次醉倒过去。

被夜幕吞噬的华尔街少了白日的喧嚣,马克・吐温穿过鳞次栉比的建筑,从这些大楼的窗口冒出像萤火虫一样的白炽灯灯光。他一路疾行,来到圣乔治主教派教堂大门口,回头扫了眼空无一人的街道,推开沉重的铁门,钻了进去,再把铁门推回原位,转身跨上台阶,藏在门厅的阴影下,开始按照某种节奏叩着大门。重复了两遍后,门后传来一阵动静,接着打开了一条缝。从缝隙处伸出一盏烛台,待看清来人后,庄严的大门 “嘎吱” 一声打开了更多,马克・吐温闪身钻了进去,大门在他身后轻轻合拢,扣上锁。

空旷的教堂漆黑一片,马克・吐温跟在引路人的身后,穿过一排排空荡荡的座椅向里走去。从彩色的玻璃窗透过一丝微光,打在对面墙的耶稣受难像上。大厅角落里的管风琴像隐藏在黑暗里的巨怪,整个空间静得可怕,只能听见两人微弱的脚步声,空气中飘荡着若有若无的百合香。

引路人把他领到一扇小门前,这扇门嵌在通往钟楼的楼梯背面,隐蔽得非常巧妙,就算是白天来看也丝毫不会引起注意。马克・吐温打开门一弯腰踏了进去,身后的人把烛台塞给他,转身消失在黑暗中。微弱的烛光照亮门内那条旋转向下的木质楼梯,马克・吐温小心地走完这些上了年头的阶梯,待转过最后一个转角,眼前豁然开朗:一间能容下近百人的大厅被几十组电灯照得灯火通明,一色的青砖建成的墙壁上悬挂着数幅一人多高的画像:伏尔泰、孟德斯鸠、莫扎特、华盛顿、富兰克林…… 大厅中间放置着一张巨型长方形书桌,书桌主位的上方高高悬挂着一支竖立的圆规,圆规下方是一把曲尺,在它们正中是一只睁开的真实之眼,三位一体构成的标记几乎占满了整面墙,充满了不可言喻的神秘感。马克・吐温不是第一次到此地,但每一次来都会感到同样的震撼。特别是宣誓那天的震撼,像刀刻一样烙印在记忆深处。

他走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座位前,拉出座椅坐了下去,双手交叉放在桌面,等待着自己想求见的人出现。视线落在正对面墙上的一幅画像上 —— 罗斯切尔德。


“给我一个理由说服我,为什么要毁了直流电?那是我一手构造出的电力蓝图,你知道我投入了多少心血吗 —— 包括说服那头顽固的爱迪生?” 摩根语气里带着不满,显然因为在深夜被打搅很生气。

“先生,请你看看这个。” 马克・吐温把从特斯拉那里拿来的纸片递给坐在主位的摩根,“也许你对这张草图不尽明白,那让我给你大概阐述下交流电:交流电的发电原理是,当闭合的线圈在匀强的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就会产生周期方向性的电流,这种周期一般是每秒 50 转。” 马克・吐温一手握拳,另一只手并拢绕其转动,“这样产生的电压比直流发电更高,而电压越高,在传输过程中电量的损耗就越小,居民用电时再通过变压器降压使之成为家用电压。” 他一口气说完,期待着对方的反应。

“那又怎么样?我现在已经有直流电了,爱迪生至今也不知道他的投资方其实是我。” 摩根挪动着肥胖的身躯说。

马克・吐温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说:“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省下大量建造发电站的钱,一座城市只需要一座电站,而不是每隔几条街就得建造一座直流电站,想想看,每座电站一天要吞下多少吨煤?”

摩根把玩着手里的纸片,“相比起电力来说,我更懂铁路一些,如果你说的是实情的话,直流电确实有它的缺陷,不过,我还是得找专业的人看看这个,对了,你之前提到的这个发明者的名字是?”

“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我希望你能好好考虑下,电气时代必将到来。” 马克・吐温双拳砸向桌面,“这将是个崭新的时代。”

“当然,我会的,” 摩根丝毫不为对方的激情所动,他见过太多的热情,“如果真像你所说,那么交流电的推广势在必行,我会成立个新的投资公司,可能会叫,噢,是特斯拉,会叫特斯拉电气公司。”

马克・吐温脑子里浮现出一台巨大的交流电发电机,修建在险峻的密西西比河上。那里有充足的水力资源,将有一座巨型大坝拦截几千万立方米的河水。他们会把发电机组固定在坝底,奔涌的河水泛着白沫从上百米高的距离落下,利用水流的重力势能带动扇叶旋转,从而使发电机的的转子每分钟绕着定子转动 50 次,产生周期性的电流,源源不断地通过变压器升高,以光速传到千里之外的城市,再利用变压器把高压电降低到 110V,点亮成千上万盏灯。从太空俯瞰,每一个州发出的灯火都会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璀璨……


尾 声

FROM J.P 摩根

TO 理查德・尼克松

未来的总统先生你好,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去往了天国。我想富兰克林先生一定会对这些年里由我率领的共济会的表现很满意,但我们离那个终极目标仍旧很远。我们必须排除万难,摒弃自身精神和肉体上的缺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教义宗旨,希望你能牢记并带领大家继续前行。

这是我留给你的 13 封信中的第 11 封,关于一项技术背后衍生的利益,在此项技术完全成熟并且实现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这封信才会由专人交至你手,你可以随时要求摩根财团无条件对你提供援助,帮助你启动这根利益链条。

请你留意你手边的台灯,它是由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点亮的,我想这一点你已经清楚了。此时,交流电应该已走进每一个家庭,夜晚是属于交流电的。这项利益就与此相关。早在我一拿到交流电机发明原图时,就立刻组建了一个专家团队对其进行研究,不得不承认,交流电的发明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先进的创举,电气时代也因此而到来,它堪称完美。但是,它却有一个缺陷,可与它带来的文明相比,这一缺陷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好好利用,因为这项利益正是构建在这个缺陷上的。

交流电的缺陷就是,在使用交流电点亮的灯光下,如果阅读时间过长,会造成人眼视力永久性降低。让我来简单地解释下这个现象,交流电的发电频率为 50 赫兹,也就是说在一秒内电流有 50 次的强弱改变。这种改变会使灯光闪烁,这种闪烁人眼中的视神经是察觉不到的,但会使眼球的睫状肌产生疲劳,进而使肌肉劳损,久而久之则会形成近视。这封信的附件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实验记录。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白炽灯,日光灯会更容易加剧近视的形成。近视一旦形成,只有佩戴眼镜才可以减少视力模糊所带来的困扰,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眼镜。我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达、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十个人里至少有五个都会患上近视,他们都将需要眼镜的帮助,而这正好是我们绝佳的机会。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就牢牢把握,美国共济会必将垄断全球的眼镜制造零售市场,我把它叫做 —— 窗外的真实之眼。

以下为附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安排

  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 早上起来,她发现家里停电了。于是没办法用热水洗漱,用电吹风吹头发,不能热牛奶,烤面包,只好草草打理一下就出门。 刚走进电梯,邻居家养的小狗一下子冲进来扑住,上周刚买的米白长裙上顿时出现两只黑黑的爪印儿。 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 开车被警察拦,才想起来今天限行,罚了一百。 到了公司,正好晚了一分钟,又罚五十。 冲进会议室开例会,老板正在宣布工作调整的名单。她的业务居然被无故暂停,她的职位则被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所取代。 午餐时间,所有人都闹着要新任主管请客,一窝蜂笑闹着出了门,没有人叫她。 她一个人去了餐厅,刚把一口饭送进嘴里,重要客户打来电话。对方取消了金额最大的一笔订单,年底的奖金泡汤了。 她看着面前的午餐,再无半分胃口。 刚回公司,电话响起,妈妈在电话那端哽咽,说姥姥的病又重了,可能熬不过这个月了。 她安慰着妈妈,丝毫不敢提及自己的工作变动,只说一定尽快回去看姥姥。 放下电话,短信声响起。 居然是暗恋了十年的对象发来的消息:“Hi,我要结婚了。” 黄昏,她站在回家的路边等着打车,可每位司机听到要去的地点都拒载。无奈,她踩着高跟鞋,拎着沉重的电脑包,向家的方向走去。 脚很快磨出了血泡,实在走不动了,太痛了,她蹲下来缓缓地揉着伤口。 夜色笼罩,头顶的月亮冷冷地俯瞰着她,仿佛无声的提醒,家里还是一片黑暗。 她的眼泪在一瞬间夺眶而出。 …… 看起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悲伤。拼尽全力的会急转直下,刻骨铭心的会草草结局,飞蛾扑火的会灰飞烟灭。 于是我们失望、沮丧、困惑、挣扎,甚至绝望,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不信任感与抗拒感。终于觉得筋疲力尽,无路可走。可是真的走不下去了吗? …… 她站起来,擦干眼泪,摇晃着继续往前走。 直到下一个路口,有一辆车终于停下来。报了地址,司机和气地说这么巧,我们住同一个小区,看小姑娘你走得辛苦,正好收工,免费送你回家。 她连声道着谢上了车,电话响起。 客户在另一端说,虽然订单取消,可是她的敬业态度让他觉得感动。不知她是否对新的岗位感兴趣?如果愿意跳到自己的公司,薪水涨一倍,职务也提升。他说,其实我等你辞职已经等了好久。 她惊喜地说着谢谢,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于是顺手给暗恋对象回了个短信,说祝你幸福。 手机屏幕闪亮,是他发来的回复:今天我跟阿姨通了电话,我们这周末一起回家看姥姥吧。 她惊疑地回:为什么你要陪我回...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大学同学S一毕业就结婚了,婚后不久怀了孕。本来她想等孩子满一周岁就出来工作,可是她身体底子太差,生孩子时落下一身病。老公体贴她,让她安心在家照顾孩子,不用考虑挣钱,他一个人能养家。 从此,S便一心一意在家做全职太太,再不考虑上班的事。几年后,S又生了一个二胎,更不想出来工作了。 两个孩子都上了学,S有了大把休闲的时间。她经常在朋友圈晒照片,美食,旅游,帅气的老公和两个儿子,还有宽敞明亮的家,让我们这些苦哈哈的上班族羡慕得红了眼。我偶尔和她聊天,夸奖她老公能干,一个人能养四个人,还把日子过得那么滋润。S总是表现得不以为然:“男人嘛,挣钱养家是应该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当初体质虚弱的S,经过这么多年的调养,已是珠圆玉润,看着比同龄人年轻很多。她时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文字,大多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之类的内容。她微信上的名字干脆就叫“岁月静好”,我常常加班到深夜刷朋友圈时,一低头看到她的头像就忍不住心生悲凉——-同学不同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会那么大? 春节刚过,公司要举办一个大的商务活动,我负责采购红酒。记得S的老公就是红酒经销商,于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要了他老公手机号。 电话接通,S的老公听我说明来意,很是兴奋。他说去年和我们老总推销过他经销的红酒,但是没有签成,这次希望我能在老总面前多美言,促成这个大订单。 我们约好时间,让他送几个样品过来供我们挑选,当然,最后签单还是要老总定夺。 S的老公把红酒样品送来时,老总正好在市里开会,让我们把红酒拿过去,等散了会一起去饭店吃饭。 很快到了老总开会的地点,老总说马上出来,让我们在车里等他一会儿。 S的老公执意不肯在车上等,他说这样不礼貌,就站在车旁等着。北方二月里的天,和冬天差不了多少,温度还很低。我怕冷不愿下车,就在车上坐着。料峭的寒风里,S的老公西装笔挺地站在外面。他和我只隔着一层车窗玻璃,脸上冻得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带着谦卑的笑容,专注地看着会议厅门口方向。 等了二十多分钟,我们老总终于出来了。S的老公赶紧抢步迎上去握手,我也下了车。我们老总握了一下他的手,有点吃惊:“你的手怎么那么凉,没在车里等我吗?”S的老公连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车里太闷,正好透透气。” 我们一起去饭店吃饭,品酒。 酒桌上,为了表示诚意,S的老公一杯接着一杯地干,把我看得心惊肉...

第一眼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

1 车窗外是一片无垠的大海。 雨下了又停,彩虹在不远的前方,返回市区的路很长,我坐在副驾驶上,向左睥睨,偷偷看了你一眼。 你手里握着方向盘,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 一句“正合我意”的挑逗到嘴边,我住口,前思后想,还是噤了声。 “没看你啊。”我说。 你笑了,摇摇头,腾出右手抓住我的左手,捏一捏,留在嘴角的笑意又浓了一些。 你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内心的起伏与挣扎。 第一眼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 我们特别有缘,像命中注定的一样。 2011年,有莫名其妙互粉的微博网友私信我,说在西雅图旅游,人生地不熟,约饭找不着地方,问路,得知我刚好在附近,邀我一同晚餐。 你是网友的约饭对象。 你们是人人网友,碰巧发现对方同在西雅图。 就这样,飘着冷雨的星期五下午,在西雅图著名旅游景点——派克集市,我们三个陌生人坐在一家海鲜餐厅里,戴着手套,一面掰螃蟹一面闲聊。 许是你生活太有趣,你说起它们时,我不受控制地挪不开视线。 你直勾勾看回来,声音清脆,带笑,我连忙低头专心吃螃蟹。 真奇怪,我不是怕人目光的人,但你一眼,一笑,一个掰不出螃蟹肉很着急的动作,全都能打乱我的心跳,叫我不敢看你。 我心里响起警报。 坏了,我叱咤情场多年,现在老天终于看不下去,派人收妖来了。 老天出手,果然一招就毙命。 你与我说话,眼睛亮晶晶的,一面说一面取下沾满油渍的塑料手套,露出左手无名指上银光闪闪的戒指。 你才二十一岁,听谈话,又是生性自由、梦想很大的人,肯这么着急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示人,你一定很爱你女朋友。 我分析了一下,很悲痛,也替你开心。 你回去后,在我的Facebook上留言,很高兴和我做朋友,不忘把微博网友@进来。你真是很自持,隔着电脑都不肯单独和女生说话。 我不高兴和你做朋友。 第一眼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我心里一团乱,翻出会计作业,换算现金流量表压惊。 世界这么大,我把自己折腾好,不怕引不来下一条叫我心动的汉子。你这条五行属麻烦的,我忍忍过去算了。 你看,我以前是这么洒脱、顽劣的一个人。 在你之前,我不相信一眼心动。 在你之后,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再没重温过那股莫名其妙碾压心脏的电流。 但我不得不继续生活,忧心学业,思考人生。2013年,我休“间隔年”的同时,发达的社交媒体让我模糊知道你快毕业了,工作OFFER 拿到手软。我没工夫恭喜。我在上海实习,个把月就被坑光了积蓄,灰溜溜回襄樊,又辗转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