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脑中都有一个故事, 讲述着我是怎样的人. 1.New York Magazine 讲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的一个实验 [1]. Dweck 让纽约市两组5年级的小学生分别做了智力题. 孩子们做完后, 实验人员给他们予以赞扬. 对于其中第一组孩子, 给予的赞扬是 “你一定很聪明”, 对于第二组孩子, 给予的赞扬是 “你一定很努力.” 实验的目的就是考察这么一句话的区别, 会给孩子们造成什么影响. 影响立刻就体现出来了. 当这些孩子被给予第二轮智力题的时候, 他们可以选择. 他们被告知可以选择一套更难的, 但是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东西的题. 或者他们可以选择一套简单的, 跟刚才做过的差不多的题目. 那些被赞扬 努力 的孩子中, 90% 选择了 更难 的题目. 而那些被称赞 聪明 的孩子中, 大多数选择了 简单 的题目. 影响还不只是如此. 这些孩子们又被给予了一套题目. 这次他们没有选择, 而且题目是适龄那些7年级 (相当中国初一) 学生, 也就是大大超过这些孩子能力和知识的. 虽然所有孩子都没有及格, 但是那些 努力 的孩子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比之下, 那些 聪明 的孩子早早就放弃了. 最意外和惊人的结果是, 当这些孩子们最后又被给予了一套简单的题目 (类似他们做的最初的一套题目难度). 那些 努力 的孩子们的分数大约进步了30%. 而那些 聪明 的孩子, 则 退步 了约20%. 2.Dweck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努力 是一个个人能够控制的变量. 那些被赞扬 努力 的孩子也由此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来把握自己的成功. 而 聪明 是一个天生的能力, 那些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则更容易相信成功 (如果是基于聪明的话) 是命中注定, 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 他们也更不能够乐观的面对失败. 一句话能够对孩子对成功的认识, 以及之后的行为, 造成如此的影响. 用咱们天朝的语境来说, 三观很重要呀. 比起咱们的 三观 , 我觉得一个更具体的形容是英文中的 “narrative”这个单词. 其本意是”故事”, 但被引申成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 narrative, 在不断的回放着, 它告诉我们成功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是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等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