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你的故事是什么 / What is Your Narrative?

每人脑中都有一个故事, 讲述着我是怎样的人.

1.New York Magazine 讲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的一个实验 [1]. Dweck 让纽约市两组5年级的小学生分别做了智力题. 孩子们做完后, 实验人员给他们予以赞扬. 对于其中第一组孩子, 给予的赞扬是 “你一定很聪明”, 对于第二组孩子, 给予的赞扬是 “你一定很努力.”

实验的目的就是考察这么一句话的区别, 会给孩子们造成什么影响.

影响立刻就体现出来了. 当这些孩子被给予第二轮智力题的时候, 他们可以选择. 他们被告知可以选择一套更难的, 但是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东西的题. 或者他们可以选择一套简单的, 跟刚才做过的差不多的题目. 那些被赞扬 努力 的孩子中, 90% 选择了 更难 的题目. 而那些被称赞 聪明 的孩子中, 大多数选择了 简单 的题目.

影响还不只是如此. 这些孩子们又被给予了一套题目. 这次他们没有选择, 而且题目是适龄那些7年级 (相当中国初一) 学生, 也就是大大超过这些孩子能力和知识的. 虽然所有孩子都没有及格, 但是那些 努力 的孩子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比之下, 那些 聪明 的孩子早早就放弃了.

最意外和惊人的结果是, 当这些孩子们最后又被给予了一套简单的题目 (类似他们做的最初的一套题目难度). 那些 努力 的孩子们的分数大约进步了30%. 而那些 聪明 的孩子, 则 退步 了约20%.

2.Dweck 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努力 是一个个人能够控制的变量. 那些被赞扬 努力 的孩子也由此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来把握自己的成功. 而 聪明 是一个天生的能力, 那些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则更容易相信成功 (如果是基于聪明的话) 是命中注定, 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 他们也更不能够乐观的面对失败.

一句话能够对孩子对成功的认识, 以及之后的行为, 造成如此的影响. 用咱们天朝的语境来说, 三观很重要呀. 比起咱们的 三观, 我觉得一个更具体的形容是英文中的 “narrative”这个单词. 其本意是”故事”, 但被引申成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个 narrative, 在不断的回放着, 它告诉我们成功是怎么实现的, 我们是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等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成语”疑邻盗斧” 里的那个人. 当他脑中有一个 narrative 邻居偷了他的斧子的时候, 他眼中的邻居, 一举一动真的像是一个盗贼.

按照 Dweck 的实验结果, 似乎我们更应该去追求一个 努力 的自我认识, 而不是一个 聪明 的自我认识. 可我所接受过的反馈是, 人们更喜欢被赞扬 聪明, 而不是 努力. 我们是一个对 聪明 赋予更高价值的社会, 哪怕这实际上更阻碍了我们的成功.

我曾听过一种说法解释这个现象: 如果我们更看重 努力, 并且承认 努力 是导致成功的更重要的原因, 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就真的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而如果我们承认 聪明 或者 天才 是更重要的原因的话, 那么我们可以推脱大部分的责任, 因为 聪明 是爹妈给的.

如果你认同那些成功的人, 牛顿, 爱因斯坦, 马云, 冯小刚, 莫言…, 本质上是与你我无异的人, 那么你就要面对一个痛苦的现实: 如果他们也是平凡的人, 要达到他们那样的成就, 那是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 我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 一个不带来那么大痛苦的 narrative 会是 “成功要靠天才和运气”, 从而逃避掉自己对自己所负的责任.

3.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 chronic accessible construct. 每个人都有一些长期 (chronic) 能够随时读取的观点, 信仰, 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能够短期用一些技巧来影响一个人 (心理学上被成为 priming), 但是这些效果不能持久. 他很快就会回归到原本的思维模式.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真正改变一个人思维是件及其困难, 如果不是压根不可能, 的事情.

举例来说, 如果你对成功的认识是像那第二组孩子 天道酬勤, 短期内也许可以通过让你读一个人完全通过天生聪明获得成功的故事, 让你暂时动摇对成功的看法. 但是这是不会持久的. 不久之后, 也许当你自己面对学习工作上的困境的时候, 你一直信仰的天道酬勤的观念又会占据主导, 并指导你的行为.

对这个概念感兴趣的人可以参考 UCLA 的公开课 社会心理学 / Social Psychology[2], 授课教授是 Lieberman. 或者可以读读 Bargh, Lombardi, Higgins 的1988年的经典论文 “Automaticity of Chronically Accessible Constructs”[3].

4.我们的 narrative (或者三观, 或者 chronic accessible construct)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如何看这个世界. 它就像我们眼前一副有色眼镜, 我们虽然不察觉, 但是它过滤掉了这世界的一部分色彩, 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变形变色的世界. 更可怕的是, 我们的三观是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灌输给我们的. 我们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 就接受了来自家庭, 学校, 社会所认可的观念.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无产阶级的思想包袱”[4], 其中提到有些美国中产阶级的小孩, 虽然天资优秀, 勤奋努力, 但是由于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对权威的或畏惧或不屑的态度, 使得他们的事业发展受损. 这也是 narrative在起作用.

从一个人, 到一个国家, 都有自己的 narrative. 我们可能都认识这样的人, 以一种敌意来看待这世界, 认为人人都没存好心, 会觉得全世界都试图在欺负TA, 以一种强烈的被害者心态去提防和挑战他人.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也不会有什么朋友. 但TA不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 而是更加觉得这世界没好人. 如此恶性循环, 把自己陷入一个可悲的境地. 从受过伤害的剩女宅男, 到曾在历史上被侵略的国家, 都有可能受害于这种心态而不自觉.

5.Narrative 有时是一种局限, 比如有被害者心态的人, 会错过与别人真诚交流的机会. 但 narrative 也可能是一种解放和动力, 比如当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被鼓励和认可, 从而更加相信成功和认可都是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Learned Helplessness / 习得性无助 的实验[5]. 上世纪60年代末,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Seligman 把一群狗关进一个笼子里, 并且给他们施加电击. 这些可怜的狗们刚开始会在笼子里左冲右突, 但是无法逃离. 过了一段时间, 他们放弃了反抗和逃离, 而是躺下哀嚎, 忍受着电击.

这时候 Seligman 把笼子打开, 也就是说, 他们现在可以逃离苦海. 但是这些狗们已经习得了 无助, 即是笼子已经网开一面, 他们还是躺着哀嚎, 忍受电击. 他们脑中已经有了一个 narrative, 那就是: 一切试图逃离得努力都是无用的. 即便环境改变了, 他们得 narrative 并不改变.

6.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 Narrative 中. 我们甚至不能够选择我们要生活哪一个 Narrative. 我们脑中的 Narrative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一遍一遍的回放着, 不断被强化. 我们通过这 Narrative 去理解世界, 决定如何行为.

@简里里 曾经跟我说过一个心理治疗上的观点: 儿童在5岁的时候, 很多观念就已经固定了. 这在幼儿园里能够观察到. 孩子们在来到幼儿园之前, 他们生活在各自的家庭. 他们的家庭, 就是他们世界的全部. 当他们来到幼儿园, 他们自然的认为幼儿园里的世界, 和他们各自家庭的世界是一样的. 一个家里管教严厉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也是胆小谨慎. 一个家里给以安全感和鼓励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也是大胆敢于冒险. 虽然是同样的幼儿园的环境, 这些孩子们以各自的 narrative 解读着.

比及我们成长为成年人, 我们脑中的 narrative 是如此的根深蒂固, 我们无法察觉它的存在, 和对我们的巨大影响. 对我们来说, “世界就是这样”. 我们就像生活在水中的鱼, 浑然不觉.

成年人如何能够意识到自己脑子里的 narrative, 考察之, 甚至去改变自己的 narrative? 我的经验是, 只能让别人帮助自己判断. 去求助于那些能够坦诚相告, 又熟悉你的好朋友, 或者有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

我最推荐的方法, 是从自己亲密关系 (男朋友或者女朋友) 的人那里得到反馈. TA是你朝夕相处的人, 同时又了解你的人生经历, 往往能够有更深刻的洞察.

我有一次特别鲜明的经历, 印证这点. 当时我在给女朋友讲述大学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故事. 当我激动的讲闭, 女朋友说, 这个故事让她突然理解了我的所作所为, 包括创业去做点名时间, 对教育的态度, 对生活的热情.

我听了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 虽然我并未察觉, 但多年来就是我脑中的 narrative. 以下就是当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7.我在美国上大学的时候, 突然对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 而且不仅仅是欣赏, 我想学弹钢琴!

于是我跑去学校的音乐系. 找到系里的 department secretary, 问有没有可能跟某位教授学习演奏课. Department secretary 是位和蔼的大妈, 向我解释: 系里课是给已经有相当演奏功底的同学开设的, 如我这样, 以前完全没有碰过钢琴, 不识五线谱的初学者, 实在没有合适的课程.

虽然失望, 但是这结果也并不很意外. 我大约也料到大学里专业的院系恐怕不会接收我这样从零开始的初学者. 我谢了她, 离开了.

过了几天, 她来了个电话, 说系里的教授虽然教不了, 但是系里的学生很多已经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她帮我问了问, 有位大四的主修钢琴表演的同学愿意给我上课. 但是这不是通过学校系里, 而是同学间私下的事情, 要按课时收费.

当我听到这些课程的价格, 刚刚燃起的希望就又破灭了. 每节一小时的课程需要几十美金. 一个学期大约要近千美金. 对于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 每个学期之初都要仔细的打点一学期的收入支出, 一不小心就会青黄不接的我来说, 这是一笔无法负担的费用.

没想到过了几天, 她又打来电话到我宿舍. 我接起电话, 她就高兴的说, 我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

原来是是我大学所在的小镇 Swarthmore, 有一群退休的老头老太太, 热爱古典音乐. 他们组织成一个小社团, 每逢学校的乐队演出, 他们就结伴来听, 也由此与学校的音乐系很熟悉.

Department secretary 跟他们聊天的时候, 说起了我的事情. 这帮素不相识的美国退休老头老太们, 听说了我的事情, 讨论了一下, 觉得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热爱, 要支持. 于是他们在自己的小社团里介绍了这个情况, 大家力所能及, 20, 30美金的捐助一些钱, 共凑集了800美金, 资助我一个学期的钢琴课程.

“你接受吗?” Department secretary 在电话上给我讲述了这笔钱的由来, 然后问到.

我感动的热烈盈眶, 简直无法相信这件事情. 当我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就有一群素昧平生的人, 毫无所求的来帮助我.

我接受了这笔钱, 开始了我的音乐课. 后来, 那个音乐社团的负责人, 一位老爷爷, 找到我, 希望能够邀请我做个采访, 刊登在社团的小刊物上. 我当然欣然同意. 我还记得从学校走出来, 按照他所给的地址, 在他家做的采访. 我和老爷爷对坐, 聊了大半个下午, 讲述我怎么从中国来到美国求学, 为什么喜欢音乐, 以后想要做什么. 我记得他后来把文章发给我, 其中说到 “何峰一边说一边挥动双手. 他的手和他的话, 一起讲述他的故事.”

这件事情过去十年多了. 十年后我第一次讲起这件事是在北京的一个晚上, 跟我的女友聊天的时候. 讲着讲着, 我激动的起来踱步, 就像那天接到 department secretary 电话一样热泪盈眶.

当故事讲完, 女朋友对我说, “现在我懂了你为什么做你做的这些事情.” 我知道她是对的. 当年一个学期的钢琴课并没有让我成为音乐家. 但是, 我收获了一个珍贵的得多的礼物. 十年以来, 这个故事成为我脑中的 narrative, 不曾一刻远离我的每一个人生决定, 就像它将一直影响我未来的选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安排

  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 早上起来,她发现家里停电了。于是没办法用热水洗漱,用电吹风吹头发,不能热牛奶,烤面包,只好草草打理一下就出门。 刚走进电梯,邻居家养的小狗一下子冲进来扑住,上周刚买的米白长裙上顿时出现两只黑黑的爪印儿。 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 开车被警察拦,才想起来今天限行,罚了一百。 到了公司,正好晚了一分钟,又罚五十。 冲进会议室开例会,老板正在宣布工作调整的名单。她的业务居然被无故暂停,她的职位则被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所取代。 午餐时间,所有人都闹着要新任主管请客,一窝蜂笑闹着出了门,没有人叫她。 她一个人去了餐厅,刚把一口饭送进嘴里,重要客户打来电话。对方取消了金额最大的一笔订单,年底的奖金泡汤了。 她看着面前的午餐,再无半分胃口。 刚回公司,电话响起,妈妈在电话那端哽咽,说姥姥的病又重了,可能熬不过这个月了。 她安慰着妈妈,丝毫不敢提及自己的工作变动,只说一定尽快回去看姥姥。 放下电话,短信声响起。 居然是暗恋了十年的对象发来的消息:“Hi,我要结婚了。” 黄昏,她站在回家的路边等着打车,可每位司机听到要去的地点都拒载。无奈,她踩着高跟鞋,拎着沉重的电脑包,向家的方向走去。 脚很快磨出了血泡,实在走不动了,太痛了,她蹲下来缓缓地揉着伤口。 夜色笼罩,头顶的月亮冷冷地俯瞰着她,仿佛无声的提醒,家里还是一片黑暗。 她的眼泪在一瞬间夺眶而出。 …… 看起来,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悲伤。拼尽全力的会急转直下,刻骨铭心的会草草结局,飞蛾扑火的会灰飞烟灭。 于是我们失望、沮丧、困惑、挣扎,甚至绝望,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不信任感与抗拒感。终于觉得筋疲力尽,无路可走。可是真的走不下去了吗? …… 她站起来,擦干眼泪,摇晃着继续往前走。 直到下一个路口,有一辆车终于停下来。报了地址,司机和气地说这么巧,我们住同一个小区,看小姑娘你走得辛苦,正好收工,免费送你回家。 她连声道着谢上了车,电话响起。 客户在另一端说,虽然订单取消,可是她的敬业态度让他觉得感动。不知她是否对新的岗位感兴趣?如果愿意跳到自己的公司,薪水涨一倍,职务也提升。他说,其实我等你辞职已经等了好久。 她惊喜地说着谢谢,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于是顺手给暗恋对象回了个短信,说祝你幸福。 手机屏幕闪亮,是他发来的回复:今天我跟阿姨通了电话,我们这周末一起回家看姥姥吧。 她惊疑地回:为什么你要陪我回...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大学同学S一毕业就结婚了,婚后不久怀了孕。本来她想等孩子满一周岁就出来工作,可是她身体底子太差,生孩子时落下一身病。老公体贴她,让她安心在家照顾孩子,不用考虑挣钱,他一个人能养家。 从此,S便一心一意在家做全职太太,再不考虑上班的事。几年后,S又生了一个二胎,更不想出来工作了。 两个孩子都上了学,S有了大把休闲的时间。她经常在朋友圈晒照片,美食,旅游,帅气的老公和两个儿子,还有宽敞明亮的家,让我们这些苦哈哈的上班族羡慕得红了眼。我偶尔和她聊天,夸奖她老公能干,一个人能养四个人,还把日子过得那么滋润。S总是表现得不以为然:“男人嘛,挣钱养家是应该的。”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当初体质虚弱的S,经过这么多年的调养,已是珠圆玉润,看着比同龄人年轻很多。她时常在朋友圈发一些文字,大多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之类的内容。她微信上的名字干脆就叫“岁月静好”,我常常加班到深夜刷朋友圈时,一低头看到她的头像就忍不住心生悲凉——-同学不同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会那么大? 春节刚过,公司要举办一个大的商务活动,我负责采购红酒。记得S的老公就是红酒经销商,于是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要了他老公手机号。 电话接通,S的老公听我说明来意,很是兴奋。他说去年和我们老总推销过他经销的红酒,但是没有签成,这次希望我能在老总面前多美言,促成这个大订单。 我们约好时间,让他送几个样品过来供我们挑选,当然,最后签单还是要老总定夺。 S的老公把红酒样品送来时,老总正好在市里开会,让我们把红酒拿过去,等散了会一起去饭店吃饭。 很快到了老总开会的地点,老总说马上出来,让我们在车里等他一会儿。 S的老公执意不肯在车上等,他说这样不礼貌,就站在车旁等着。北方二月里的天,和冬天差不了多少,温度还很低。我怕冷不愿下车,就在车上坐着。料峭的寒风里,S的老公西装笔挺地站在外面。他和我只隔着一层车窗玻璃,脸上冻得起了一层鸡皮疙瘩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带着谦卑的笑容,专注地看着会议厅门口方向。 等了二十多分钟,我们老总终于出来了。S的老公赶紧抢步迎上去握手,我也下了车。我们老总握了一下他的手,有点吃惊:“你的手怎么那么凉,没在车里等我吗?”S的老公连连说:“没关系,没关系,车里太闷,正好透透气。” 我们一起去饭店吃饭,品酒。 酒桌上,为了表示诚意,S的老公一杯接着一杯地干,把我看得心惊肉...

第一眼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

1 车窗外是一片无垠的大海。 雨下了又停,彩虹在不远的前方,返回市区的路很长,我坐在副驾驶上,向左睥睨,偷偷看了你一眼。 你手里握着方向盘,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 一句“正合我意”的挑逗到嘴边,我住口,前思后想,还是噤了声。 “没看你啊。”我说。 你笑了,摇摇头,腾出右手抓住我的左手,捏一捏,留在嘴角的笑意又浓了一些。 你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内心的起伏与挣扎。 第一眼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 我们特别有缘,像命中注定的一样。 2011年,有莫名其妙互粉的微博网友私信我,说在西雅图旅游,人生地不熟,约饭找不着地方,问路,得知我刚好在附近,邀我一同晚餐。 你是网友的约饭对象。 你们是人人网友,碰巧发现对方同在西雅图。 就这样,飘着冷雨的星期五下午,在西雅图著名旅游景点——派克集市,我们三个陌生人坐在一家海鲜餐厅里,戴着手套,一面掰螃蟹一面闲聊。 许是你生活太有趣,你说起它们时,我不受控制地挪不开视线。 你直勾勾看回来,声音清脆,带笑,我连忙低头专心吃螃蟹。 真奇怪,我不是怕人目光的人,但你一眼,一笑,一个掰不出螃蟹肉很着急的动作,全都能打乱我的心跳,叫我不敢看你。 我心里响起警报。 坏了,我叱咤情场多年,现在老天终于看不下去,派人收妖来了。 老天出手,果然一招就毙命。 你与我说话,眼睛亮晶晶的,一面说一面取下沾满油渍的塑料手套,露出左手无名指上银光闪闪的戒指。 你才二十一岁,听谈话,又是生性自由、梦想很大的人,肯这么着急把戒指戴在无名指上示人,你一定很爱你女朋友。 我分析了一下,很悲痛,也替你开心。 你回去后,在我的Facebook上留言,很高兴和我做朋友,不忘把微博网友@进来。你真是很自持,隔着电脑都不肯单独和女生说话。 我不高兴和你做朋友。 第一眼心动的人,要怎么做朋友。我心里一团乱,翻出会计作业,换算现金流量表压惊。 世界这么大,我把自己折腾好,不怕引不来下一条叫我心动的汉子。你这条五行属麻烦的,我忍忍过去算了。 你看,我以前是这么洒脱、顽劣的一个人。 在你之前,我不相信一眼心动。 在你之后,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我再没重温过那股莫名其妙碾压心脏的电流。 但我不得不继续生活,忧心学业,思考人生。2013年,我休“间隔年”的同时,发达的社交媒体让我模糊知道你快毕业了,工作OFFER 拿到手软。我没工夫恭喜。我在上海实习,个把月就被坑光了积蓄,灰溜溜回襄樊,又辗转到广州...